fbpx

看書好慢怎麼辦?教你讀懂一本書

看書好慢怎麼辦?教你讀懂一本書

『Zoe,我看書好慢怎麼辦?』這是我個人IG私訊裡最多人問我的問題了

現代人時間都被分解成零碎的片段,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開始閱讀的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

1.閱讀速度慢、吸收也慢;看完一本書之後還是不知道在講什麼?

2.面對書局裡琳瑯滿目的書,卻不知道要從哪一本下手?

3.好不容易看完一本書,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在生活,邏輯不通、條理不清、有讀沒有用?

其實,上面問題通通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讀懂一本書」裡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讀書不是為了賺錢,但學會讀書,你會越來越值錢


作者是一個中文知識付費平台「樊登讀書」的創辦人樊登,他從覺得‘’讀書是痛苦的一件事‘’,到成為幾乎是全中國最會說書的人,中間的啟發、鍛鍊、到思維改建,都記錄在這本書。這邊要撇開政治色彩,不得不說中國的知識產權付費的商業模式比台灣起步早,在台灣還沒流行知識訂閱、知識型網紅之前,我便追蹤了羅胖的『邏輯思維』、『得到』這些知識型的APP,在裡面可以獲得很多專家解說不同主題,好處是鍛鍊邏輯思考跟對事情的多元想法,尤其是聽中國大陸人的思考角度,或許跟台灣人有點差異,但本質脫離不了太遠,很建議大家可以多聽多看不同種族、國家的思考文化來培養世界觀。


『每本書都有他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社會急速變化,現代人變得越來越焦慮,究竟壓力來自哪?金錢、房、車、學歷、夢想、成就感?這些幾乎都是,但核心的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還有缺乏對抗脆弱的能力。能不能在困境中找出一條路、或是成功的人,其實靠的是『反脆弱』的能力。而閱讀,剛好就是反脆弱的方式之一,我自己也是在事業低潮時開始『閱讀』,試著在書中找答案。一般人很少隨便找一本書去讀,你讀的書一定是你覺得需要的,所以在看一本書之前,試著問自己以下問題,可以讓你更精準決定這本書要不要繼續看?這本書能不能幫你解決問題?

1.這本書要解決你什麼問題?

2.這本書有沒有建設性?(書中的理論是什麼?他是如何論證的?最後的結果有證據嗎?)

3.作者挑書的秘訣:看出版商、作者背景、推薦人、參考書目、翻譯和印刷品質

我自己在挑書時,一定先從那個類別的經典開始看,例如財富自由類我就會先看『富爸爸、窮爸爸』、『有錢人跟你想得不一樣』....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書,接著是排行榜上的新書我會注意看有沒有價值,現在很多暢銷書的套路都一樣,簡單、快速、強調結論,但我認為不夠深入,建議可以看教授級的書,尤其是有做研究的,例如『刻意練習』、『脆弱的力量』、『心流』...等。

真正的讀書學習,是要走出閱讀舒適圈

很多人喜歡閱讀有感的書,“這本書寫得太好啦~跟我的想法一樣”、“這段話完全寫到我心坎兒裡,完全同意”這種讓你讀起來很舒服的書,慢慢的不要再讀了,因為看這種書,不會讓你進步。現在很多毒雞湯類型的書就是這樣,乍看很有同感,覺得句句一針見血、打雞血,轉分享到不行,但是然後呢?沒有理論、沒有建設性,很快就會讓人忘了。

多閱讀能訓練批判性思考,但這種讀起來很舒服的文章,除了不能讓腦袋運轉之外,我發現沒有邏輯的段子也照樣能引起共鳴,像是我最害怕的一句話便是『錢沒有不見,它只是用不同形式到你身邊』,沒有理財概念的人最愛分享這句話,可以安心的把亂花錢的行為給合理化,但是聰明的你仔細想想,錢不見就是不見了!你不可能在要繳房租時拿上個月用兩萬塊買來的包來抵兩萬塊的房租,新車一落地價格就是直接打8折,你的包難道不會貶值嗎?

理解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夠讀懂多難的書

也有一些人會問我,遇到看不懂的書怎麼處理?

假如你在讀一本書時,完全沒有類似的人生經驗,你就會覺得這本書很沒意思,因為你不知道在說什麼。如果你覺得這本書跟你的人生經驗價值觀都搭得上線,那你就會覺得它很有價值。那人生閱歷要如何擴展呢?作者的方式是盡量擴展生活界界限,就會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簡單來說就是跳脫舒適圈,你才會有更多不同的人生經驗,等你見足夠了世面,理解的事情多了,就能讀懂更多的書。

作為一個讀書人,想要很輕鬆的讀懂每一本書就必須要涉獵很多方面,作者歸類了七大部分:1.經濟學、2.心理學、3.國學、4.管理學、5.邏輯、6.哲學、7.人生經驗

我若是覺得一本書讀起來艱深晦澀,就會先放下,不急!書本在那又不會跑掉。閱讀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不該變成一種強迫的行為。自然、活潑的學習才能把閱讀變成一輩子的事。

樊登在本書提出三大閱讀的建議,包括我都犯了一些他說別做的事,這些建議也很適合給大家聽聽:

1.閱讀前要屏除的壞習慣:看到不認識的字,停下來?一邊看書一邊玩手機?

2.讀書過程不需要畫重點:不要看到作者的名言金句就急著畫下來,閱讀不是在考試,不需要畫重點,而且那句子的意義是什麼?論證了什麼?還是只是看起來很酷而已?當你缺乏大局觀時,只能看到書裡的枝微末節。

3.讀完書不要馬上回想內容做出結論:不要馬上逼問自己這本書說了什麼,先闔上書,隔天再想,人腦在回想時有加深記憶的效果,並且搭配繪製心智圖,能夠讓整體架構深深植入腦中融會貫通。

是不是打破了很多人閱讀的習慣?我自己也是,尤其是在畫重點這一部分,但後來我發現在讀完一本書時問自己:『這本書解決了我什麼問題』,由我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反芻出來的知識內容更有幫助,而且能夠真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本書中的知識若是不能有效地利用在生活中發揮價值,那讀再多的書也只是一種沈默的時間成本。

最後,作者極力建議讀完書要試著『說書』,很多人以為讀完就是讀完了,卻不知道該如何介紹給別人,其實說出來不但能再次複習書裡的內容,也能夠訓練組織架構能力。像我在錄製podcast就比須把書裡的內容再統整一次,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而且要像作者說的『用愛講書』,因為我帶著愛和分享來講書,如果有一個人聽到我的節目,得到收穫而改變他的人生,那這樣我會非常有成就感的,我發現當我開始不帶著金錢或成效的目的做喜歡的事,最後回到身上的會遠大於那些實質上的收穫。

衡量我的不是來自於錢、收益或是計較收聽率,而是愛。

所以,下次覺得自己讀書慢的時候,不妨看看自己是不是把手機放在旁邊,增加分心的機會?覺得自己理解差,試著先放下這本書,拓展自己的人生經驗後再回來看,搞不好你會發現他特別之處。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On Key

Related Posts